摘要:袁伟民:从排球男将到体育总局局长的辉煌人生与晚年回归“女排之父”袁伟民,成就了一番辉煌后,晚年生活如何?,郎平,袁伟民,奥运会,宋庆龄,中国女排,女排之父,排球竞赛,排球运动员,中国选手林孝,奥林匹克运动会...
排球男选手袁伟民:球风凶悍、狡猾、诡秘
袁伟民从小就是一个德、智、体全面发展的人才。老师和同学都对他赞不绝口:“难得,他对什么都感兴趣。”代数、集合、物理、化学、哲学、蓝天、海洋……他很好奇。
高考那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航校的飞行教官来到苏州中学,选中了袁伟民。然而,在体检时,却发现这位有为的年轻人患有轻度关节炎。
临走时教官拍了拍他的肩膀,遗憾地说:“好孩子,即使你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,你也可以在其他领域发展一番。”正当袁伟民准备回去报考清华大学、还在北大的时候,他的体育老师拦住了他。
也许是为了回应空军军官的话,航校的人刚离开,一群穿着运动服的体育教练就到了。他们从一群微薄的高中生中“请”出了袁伟民。
“我身高1.8米,体格强健,最喜欢打篮球,如果我不选你,你选谁?”体育老师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。
虽然袁伟民对这个结果感到困惑,但这仍然是千载难逢的机会。他收拾好行囊,跟随篮球教练毛阿宝。
虽然父母希望他能考上一所像样的大学,找一份“体面的工作”,但袁伟民对此有自己的考虑:家庭经济条件不好,父母供养他读书已经特别困难了。通过种植土地和出售蔬菜。哥哥姐姐很多,我应该尽快独立。
我参加了一个省级培训班,不仅包吃住,还有一些补贴可以寄回家。
分班的时候,田径队要他,篮球队要他,手球队要他。最终,他被省排球队主教练张然带走。
张然对这个说着“吴农软语”的“小苏州”印象很好。袁伟民虽然脾气温和,但反应非常灵敏。一旦他学会了任何动作,他就能掌握它。只需一点点示范,他就能学会任何动作。结果几乎是一样的,甚至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印记。
每天早上起床后,袁伟民都会把床单、被子、枕套整齐地收拾好,然后打扫宿舍,然后出去训练。队友林亚明至今还记得:“袁伟民永远是第一。”
经过两年的训练,他已经完全具备了二传应有的灵活技术和细致战术。
“我骂人很厉害,但‘小苏州’却是唯一一个没被骂过的人,不是因为他不怕骂,也不是因为我偏心他,完全是因为他心高气傲,宁可吃一百个,虽然受了很多苦,但也不想被骂一次。”张然已经摸清了袁伟民的脾气。
1964年里加国际排球邀请赛,中国男排获得第三名。那场比赛,所有观众都记住了中国队凶猛的球风和技术精湛的中国小将。
1970年,中国男排面临重组。当时31岁的袁伟民再次出山担任队长。这一次,他一直踢到35岁。
不过,这一次,他不再执着于夺得世界排球冠军。作为一名排球老将,他也明白,排球老将的成功在于“老”字,也败在“老”字。他的希望应该寄托在下一代运动员身上。
“女排之父”袁伟民:首次担任主教练
怀着冠军梦想,袁伟民开始组建新一批排球队。秉承“优中选优”、“瘦小”的原则,选拔了十二名女选手。
12名队员平均身高1.76米退休的中国篮球队员,平均年龄20岁左右。其中,四名二传平均身高为1.75米,七名枪手身高均在1.78以上。这个身高要求是中国女排历史上最高的。空前的。
从建队之初,他就给大家定下了规矩:“这里的每个人都不能放松,每一节课的训练都必须达标,因为我们要培养一流的球员,成为一流的球队。”
有时候,当袁伟民看着女孩们静静地擦眼泪时,他会反思:我是不是太严厉了?但一想到如果自己举手让他们明天通过考验,明天在场上遇到对手,那将是一场惨败,袁伟民不得不狠下心来。
“在人生的道路上,每个人都会遇到石头,弱者被石头挡住,强者却用石头磨砺自己的意志。我们需要一流的技术,更需要钢铁般的意志。”每次我们进行超负荷训练,袁伟民都会说实话。
1977年,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上,中国女排排名世界第四。然而,三年前的世锦赛上,中国女排仅仅进入了十四强。
此后,他的脑子里每天都被日本媒体的评论包围:“中国女排距离世界最高水平还有半步之遥”。
他平时很喜欢给团队成员施加压力,但这句话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。当他这么说时,他们会做什么?是一心一意直冲云霄,还是知足常乐而灰心丧气?他只能暗想:这半步在哪里?迈出这半步需要多长时间?
终于有一天,他亲自去向日本排坛前辈冈田先生请教。他沉吟片刻说道:“我一直认为中国队的12名球员技术都比较全面,但是中国队还缺乏像日本的白井和前田,古巴的巴内特和佩雷斯这样的凶猛人才。”有点重炮手的感觉。”
袁伟民日复一日地苦苦寻找答案。他就在等待这样一位世界级的“重炮手”。直到他遇见了郎平。
这名17岁的女孩身高1.84米。虽然身体素质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训练,但袁伟民在她身上看到了高大排球运动员难得的灵活性。当时他就断言:“这是我的一半。”步。”
经过整整两年的定向训练,再加上国际比赛的磨练,郎平终于成为了真正的主攻手。第三届世界杯,为中国女排夺冠立下汗马功劳。也正是从这场比赛开始退休的中国篮球队员,“郎平”和“袁伟民”的名声一起成为了让对手闻风丧胆的存在。
他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有价值的“最佳教练”奖。
1982年第九届世界排球锦标赛预赛后,袁伟民对中国女排进行了一次“大刷新”。这批新人平均身高1.79米,平均年龄不到22岁。看着熟悉的面孔一一被替换,袁伟民心情无比复杂。
他明白新球员需要一段成长期,也需要与剩下的老球员磨合。一切都需要时间,他们等不起。
1983年,第三届亚洲女排锦标赛上,中国女排0-3不敌日本女排,丢掉了亚洲冠军杯。回程的飞机上,一片寂静。
杨锡兰的半张脸被排球擦伤了。下了飞机后,她眼含泪水向前走去。
一反常态,平常赢了也要骂他的袁伟民并没有说出什么难听的话。他只是淡淡说道:“比赛有输有赢,球队有兴衰,这就是竞争规律。” 。这一次,我们发挥不佳,不得不承认失败,但距离奥运会开幕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。我们一定要努力,把失败变成胜利。”
女排姑娘们看着他,仿佛有了脊梁骨。袁伟民一字一顿地说:“这一次,我们的目标是三连冠。”
接下来的八个月里,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排球事业中。他的家距离运动员训练楼只有几步之遥退休的中国篮球队员,但他却整天在队里。他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,但他从早到晚都在努力工作。他根本不关心休息。大家都知道:“袁教练除了排球之外什么都关心不了。”
春节临近,袁伟民连招呼都没打就去湖南郴州训练。
我的妻子和儿子为此抱怨说:“袁教练每年都是在排球上过年。”
儿子非常想念父亲,不敢贸然打电话,只能写道:“今年的春节,只有我和妈妈一起度过。整个寒假只有我的作业和孤独陪伴着我。”真无聊啊,多么希望你能在寒假结束前回来啊!”
袁伟民收到信后,搓了半天,还是没有回去。
春天,儿子因急性阑尾炎住院,袁伟民很少去看望他。出院当天,他利用中午的空闲时间去接他,并在下午训练开始前五分钟准时赶回来。
郎平看到后心里很不舒服,调侃袁伟民:“袁导你真好!去医院接儿子出院就像去邮局取包裹一样。当你回来了,放在家里就完事了。”
袁伟民若无其事地答道:“这要多久啊!”
但也正是因为袁伟民的牺牲,中国女排才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放弃、不放弃,并决心和他一起走到最后。最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。
晚年从政,安逸退休
1984年起,袁伟民从国家女排主教练晋升为国家体委副主任。
在雅典奥运会上,中国队获得了金牌数第二多的成绩。就在大家吹牛、得意的时候,袁伟民却固执地说道:“区区几枚金牌,我们就成为‘体育强国’了?我不这么认为。” “大家都说袁主任脾气不好,嘴硬。
2000年,悉尼奥运会前夕,中国代表团预测获得16枚金牌。最终,袁伟民干净利落地夺得28枚金牌。这个结果几乎震惊了世界。
面对赞扬,袁伟民只是笑笑:“我不做任何预测,这些都是我们球员实际做的、训练的、比赛的。”
2004年12月卸任时,袁伟民表示:“我47年的体育工作是不可否认的,充满强度、父母、挑战和艰辛。上任后,我将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,继续前进,尽可能多地锻炼身体,享受生活。”
退役后,袁伟民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。他只是偶尔接待访客。有人问袁伟民的妻子郑沪英:“他退休后,你们家里发生了哪些变化?”
“工作上要做的事情少了很多,但家里的事还是不能指望他,只能让袁主任每天陪我们和老婆吃饭、逛街。”郑虎英愤怒的说道。
2022年,袁伟民虽然已经83岁了,但他仍然关心学校体育、农村体育、厂矿体育的发展。
近两年,袁伟民出席采访活动时,被问到:“你以后还会关心中国女排吗?”
他苍老而爽朗的笑声响起:“我们当然要照顾它,但是我们不能再照顾那么多了。我们要照顾那么多,那么少,那么具体。我们必须让他们走吧,让他们去探索新的道路,但是当他们遇到困难,需要我老骨头的帮助时,我一定会帮助。”
同时,袁伟民也承认,自己在体委工作多年,不再只考虑女排。他一直致力于推动足球、游泳、田径等项目的快速发展。
袁伟民虽然年事已高,不能再从事剧烈运动,但兴趣爱好广泛,既适合活动,也适合安静活动。很快他就拿起了书法。他的儿子袁立曾透露:“爸爸每天都会用一两个技巧。”每小时练习一下书法。”
但郑虎英不允许袁伟民长时间站立练习。 “他的双膝上都有疤痕,之前做过手术,半月板受损,被切除了。右侧跟腱也曾断裂过一次,走路都困难。”他们都一瘸一拐的。”
袁伟民虽然年事已高,不能再从事剧烈运动,但兴趣爱好广泛,既适合活动,又适合安静活动。到了七十岁,他很快就拿起了书法。如今,谈及84岁的父亲,儿子袁力曾透露:“爸爸每天都会花一两个小时练习书法。”
但郑虎英不允许袁伟民长时间站立练习。 “他的双膝上都有疤痕,之前做过手术,半月板受损,被切除了。右侧跟腱也曾断裂过一次,走路都困难。”他们都一瘸一拐的。 “年轻的时候,或许还能反抗,但这两年,袁伟民的腿脚问题越来越多,身体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健康了。
2022年到2023年,这是新冠病毒肆虐的一年。在家的日子里,除了练书法,定期体检、看报、整理旧物都是他打发时间的方式。
每当读到一篇精彩的文章,袁伟民都会把它剪下来,小心翼翼地贴在图鉴杂志上,分类分类。久而久之,他家里就有了许多精美的剪报。
如果来访者来访,谈话中遇到政策相关疑问,一定要打开自己精心制作的“元剪报”,找到它,仔细研究,并与朋友们一起“悄悄”使用。一些零食——我妻子认为这是一个“坏习惯”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应该少吃甜食,清淡饮食。
一手拿着“袁氏剪报”,一手拿着甜点,慢慢地讨论讨论,终于可以对症下药“治病”了。
2022年,位于苏州市运河体育公园的苏州体育博物馆将再次出圈。 6月,苏州体育博物馆特别制作了《袁伟民特刊》,为的是让更多的青少年朋友走近“中国女排”男排背后的人,走近“中国女排”的缔造者袁伟民先生。 “女排精神”。
参考:
方雪峰. “解职复工”后的袁伟民[J].党政论坛(干部文摘),2009(09):27。